为什么跟孩子讲了很多遍的事情,孩子还是不听
所属类目 :学习资料
发表时间 :2021-01-19
关注 :2342
许多家长有这样的疑问:“为什么有的事情我跟孩子说了那么多遍,他还是不听?”
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想先讲一个这样的故事:
有一次,马克·吐温听牧师演讲时,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,打算捐款;10分钟后,牧师还没讲完,他不耐烦了,决定只捐些零钱;又过了10分钟,牧师还没结束,他决定不捐了。
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,过于气愤的马克?吐温不仅分文未捐,还从盘子里拿了几块钱走。
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,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,叫做“超限效应”。
这个心理学效应,放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适用:很多时候,正是由于家长说得太多,所以孩子不听。
父母唠叨,是采取了跟不上孩子发展节奏的教育方式。
当父母遇到孩子的问题,或是认为孩子一定要记住的事情,如果多次进行重复,这对已有自我概念的孩子来说,等于忽视孩子的感受和他们面子。过时的教育方式不会有什么效果,不仅自己白费口舌、劳而无功,还必然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,或出现家长眼中的“不听话”。妈妈们对一件事反复唠叨,出发点本是爱孩子,但其实带给孩子的是这样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:
使人听觉模糊
反复说同样的话,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听觉模糊,也就是说,明明在听,却根本听不到心里去。
产生逆反情绪
大多数在家长的唠叨声中长大的孩子,练就了对付唠叨的过硬本领。结果父母唠叨越多,孩子防御能力越强。当孩子心里筑起“唠叨防火墙”时,即使是“金玉良言”,怕也无法进到孩子心里了。
教育效果低下
反复说教,不断给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,会使孩子产生“心理惰性”,对父母不再敬畏。当再次出现相同的刺激时,教育效果便随之减弱,甚至消失。
引发亲子矛盾
唠叨是反复、单调的刺激,是对孩子精神上的疲劳轰炸,没完没了的重复批评只会使孩子厌烦,挑起孩子的敌意,使气氛紧张,矛盾更加激化。
父母的唠叨,属于一种看不起人的、不尊重他人的交流方式。
一般情况下,给孩子适当的提醒是有必要的,可父母的无休止的唠叨,就等于变相的单方面指责,丝毫没有尊重和认同的意味。有时孩子明明自己可以做的很好,父母的唠叨就等于把功劳拿走了,而当做错时,父母的唠叨又变成先见之明,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极大伤害。时刻提醒自己,“唠叨”无效
将心比心,如果我们被反复循环的话语包围时,自己是什么感受:烦、想争辩又觉得没有意义,于是自动屏蔽。同理,当我们用“唠叨”的方式和自己孩子交流的时候,孩子也承受相同的语言轰炸,也会采取各种防御措施“抵抗”。换位思考,时刻提醒自己,唠叨不但没有实质上的教育效果,还会让孩子产生厌烦、焦躁的情绪。
就事论事
孩子犯了错误,就告诉他错在何处,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,我们就不用再说;孩子有什么需要改变的,我们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,并提出我们的期望,同时尊重孩子改变的过程。就事论事,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。千万不要陈年旧账全翻出来从头开始数落,那样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。
适时放手
该孩子承担的,我们尽量不要参与。孩子做不好会受到相应的“惩罚”(比如赖床导致迟到),孩子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。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,都需要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。孩子很难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,如果我们提醒无效就不妨放手,孩子会“吃一堑长一智”。
学会等待
一些家长有这样一种心理:希望自己一说,孩子马上听、马上改正,达到自己的目标。这其实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。孩子就是孩子,他的心智和能力没有发展到那么成熟,一些事情他可能还没有理解,一些事情可能暂时无法做好,做家长的必须要学会等待,允许孩子有反复。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,这个时间不会因家长着急、唠叨而缩短。